|咨询电话

027-85516152 (工作日日间)
15327190618 (夜间节假日)

科普知识

当前位置:首页 > 科普知识

急性肝衰竭相关知识

发布时间:2025-08-10 来源:原创文章 作者:本站编辑
字号:

急性肝衰竭相关知识

一、定义

急性肝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大面积坏死或严重肝功能损害,2周内出现以工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,同时伴有消化道症状、黄疸、腹水、凝血功能障碍等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。病程一般在7-14天。其病情进展迅速,预后差,是重型肝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

二、临床表现

1.早期表现

起病急,进展快,缺乏特异性。可表现为全身极度乏力、严重腹胀、恶心、呕吐和食欲缺乏等消化道症状。

2.黄疸

进行性加深,进展速度快。每天胆红素上升≥17.1umol/L

3.凝血功能障碍

明显的出血倾向,穿刺部位更为明显,可有皮肤、黏膜内脏广泛出血,严重者有上消化道出血,可危及生命。

4.发热

在病程的早期可有低热,如低热持续不退,提示有内毒素血症或持续性肝细胞坏死。

5.肝性脑病表现

如性格改变、昼夜节律颠倒、言语重复、过度兴奋、行为怪癖、随地便溺等,严重者有意识障碍。

三、治疗与护理

1.急性期绝对卧床,减少体力消耗,减轻肝脏负担,病情稳定后加强适当运动。注意观察患者皮肤,若出现大量的出血点或瘀斑,有可能出血或并发DIC

2.加强病情监护:评估精神状态,监测生命体征,记录体重、腹围变化,24h尿量,排便次数、性状等。

3.般支持治疗 建议完善病因及病情评估、相关实验室检查,包括肝肾功能、凝血功能、血常规、影像学检查等。

推荐肠内营养,包括高碳水化合物、低盐低脂、适量蛋白饮食。肝性脑病患者注意限制动物蛋白的摄入

4.病因治疗

由毒物、药物引起的急性肝衰竭,应尽快清除毒性物质并积极进行解毒治疗。肠道微生态调节口服乳果糖为主,以排软便2~3/天为度,也可灌肠。口服肠道抗生素(如甲硝唑)以减少肠内菌群。

支持治疗适量输新鲜血、血浆和白蛋白。

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(MODS)纠正酸碱失衡,尿量减少时使用利尿剂,预防脑水肿,意抗感染治

 

5.人工肝辅助治疗和肝移植

人工肝是借助机械、理化或生物的装置,清除患者体内蓄积的有害物质,补充必需物质,改善内环境,暂时替代病肝的功能;促使肝细胞再生和功能恢复,对晚期患者则过渡到肝移植,提高肝移植患者存活率。

我国将人工肝分为非生物型(最常见)、生物型和混合型3种类型。

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系统(如血浆置换、血液滤过、血液灌流、白蛋白吸附再循环系统等)能有效清除肝衰竭患者体内大量的亲脂性毒素,改善预后,提高患者生存率,主要适用于肝衰竭早中期患者,其中血浆置换相对简单、最常见。

血浆置换疗法分为单膜血浆置换(PE),双重过血浆置换(DFPP)和血浆吸附(PA)三种。

6.血浆置换

相对禁忌证:(1)严重活动性出血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;(2)对治疗过程中所用血制品或药品如血浆、肝素和鱼精蛋白等高度过敏者;(3)循环功能衰竭者;(4)心脑梗死非稳定期者;(5)妊娠晚期。

并发症:出血、凝血、低血压、继发感染、过敏反应、失衡综合征等。而易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低血压、活动性出血、严重支气管狭窄、严重贫血等。

采用血浆置换液时还需预防一种少见但很严重的并发症,即肺栓塞。

治疗前应充分评估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,在治疗中和治疗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、并发症随着技术的发展,并发症发生率逐渐下降,一旦出现,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