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咨询电话
血吸虫病: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。
目前公认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五种,即日本血吸虫(Schistosoma japonicum)、曼氏血吸虫(s.mansoni)、埃及血吸虫(S,haemalobium)、间插血吸虫(S.intercalatum)与湄公血吸虫(S.mekongi)。日本血吸虫病(schistosomiasis japonica)是日本血吸虫寄生于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。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,主要病变为虫卵沉积于肠道和肝脏等组织而引起的虫卵肉芽肿。急性期患者有发热、腹痛、腹泻或脓血便,肝大与压痛等,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。慢性期以肝脾肿大或慢性腹泻为主。晚期则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,可发展为肝硬化、巨脾与腹水等。有时可发生血吸虫病异味损害。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于中国、菲律宾与印尼。
一、流行病学
(一) 传染源
日本血吸虫病是人兽共患病,传染源是患者和保虫宿主。保虫宿主种类较多,主要有牛、猪、犬羊、马、狗、猫及鼠类等。传染源视流行地区而异。在水网地区患者是主要传染源,在湖沼地区除患者外,感染的牛与猪也是重要传染源。而山丘地区野生动物,如鼠类也是本病的传染源。在流行病学上
患者和病牛是重要的传染源。
(二) 传播途径
造成传播必须具备下述三个条件:即带虫卵的粪便入水;钉螺的存在、孳生;以及人、畜接触疫水
1.粪便入水 血吸虫病患者的粪便可以各种方式污染水源:如河、湖旁设置厕所,河边洗刷马桶,粪船渗漏,用新鲜粪便施肥。有病畜随地粪便亦可污染水源。
2.钉螺孳生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必需的唯一中间宿主,是水陆两栖的淡水螺类,生活在水线上下,孳生在土质肥沃、杂草丛生,潮湿的环境中。钉螺感染的阳性率以秋季为高。
3.接触疫水 当水体中存在感染血吸虫的阳性钉螺时,便成为疫水。本病感染方式可因生产(捕鱼、种田、割湖草等)或生活(游泳戏水、洗漱、洗衣服等)而接触疫水,导致感染。饮用生水时尾蚴也可自口腔黏膜侵人。
(三)人群易感性
人群普遍易感:患者的年龄、性别、职业分布均随接触疫水的机会而异,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渔民感染率最高,男多于女,夏秋季感染机会最多。感染后有部分免疫力,儿童及非流行区人群如遭受大量尾蚴感染,易发生急性血吸虫病。有时集体感染发病,呈暴发流行。
二、治 疗
(一)病原治疗
动物及临床实验证明吡喹酮( praziquantel)的毒性小、疗效好、给药方便、适应证广,可用于各期各型血吸虫病患者,是目前用于治疗日本血吸虫病最有效的药物。
1.原理 吡喹酮对血吸虫各个发育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杀灭效果。有显著杀灭血吸虫成虫的作用。
2.毒副作用 吡喹酮毒性较低,治疗量对人心血管、神经、造血系统及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,无致畸、致癌发生。
(二)对症治疗
1.急性期血吸虫病 高热、中毒症状严重者给予补液、保证水和电解质平衡,加强营养及全身支持疗法。合并其他寄生虫者应先驱虫治疗,合并伤寒、痢疾、败血症、脑膜炎者均应先抗感染,后用吡喹酮治疗。
2.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 除一般治疗外,应及时治疗并发症,改善体质,加强营养。巨脾、门脉喹酮治疗。高压、上消化道出血等患者可选择适当时机考虑手术治疗。有侏儒症时可短期、间歇、小剂量给予性激素和甲状腺系制剂。
三、预 防
(一)控制传染源
在流行区每年对患者、病畜进行普查普治。
消灭钉螺是预防本病的关键,可采取改变钉螺孳生环境的物理灭螺法(如土埋法等),同时可结合化学灭螺法,采用氯硝柳胺等药物杀灭钉螺。粪便须经无害处理后方可使用。保护水源,改善用水。
(二)切断传播途径
严禁在疫水中游泳,戏水。接触疫水时应穿着防护衣裤和使用防尾蚴剂等
(三)保护易感人群
严禁在疫水中游泳,戏水,接触疫水时应穿着防护衣裤和使用防尾蚴剂。
参考文献 传染病学 第9版